太行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演变机制
郭灵辉1; 张文旭2,3; 高江波4,5; 郝成元1; 张博1; 李琛1
刊名环境科学研究
2019
卷号32期号:11页码:1861-1868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 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 影响因素
ISSN号1001-6929
DOI10.13198/j.issn.1001-6929.2019.05.06
其他题名Stability Feature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in Pinus tabulaeformis Plantation in Taihang Mountain
产权排序2
文献子类Article
英文摘要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土壤质量好坏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太行山南麓不同恢复年限( 33、45和49 a)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 >0.25 mm)为主,大团聚体含量在80%以上,但恢复49 a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 ~ 50 cm各土层中均低于恢复33 a油松人工林,且在10 ~ 40 cm土层差异显著.随着油松人工林的逐步恢复,>2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下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 D) 、破坏率( PAD)波动增加,平均质量直径( MWD)和几何平均直径( GMD)在0 ~ 40 cm深度范围内明显减小,2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可以作为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度量阈值.土壤黏粒会促使小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而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砂粒等能够促进小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向大粒级转化,从而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研究显示,油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状态良好、稳定性强、分散性弱,但恢复到一定阶段会引起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降低,这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以及机械组成变化等有直接关系.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6612444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34427]  
专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通讯作者高江波
作者单位1.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中国科学院大学;
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5.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郭灵辉,张文旭,高江波,等. 太行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演变机制[J]. 环境科学研究,2019,32(11):1861-1868.
APA 郭灵辉,张文旭,高江波,郝成元,张博,&李琛.(2019).太行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演变机制.环境科学研究,32(11),1861-1868.
MLA 郭灵辉,et al."太行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演变机制".环境科学研究 32.11(2019):1861-186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